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三章 自殺的原因為何?

第三章 自殺的原因為何?

 

Q1:為什麼一個人會自殺?

A:導致一個人會想自殺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上可以簡單分為潛在性危險因素與急性壓力事件(導火線)兩大類。

Q2:自殺的潛在性因素有哪些?

A:當某些特定的因素出現時,較會引發想自殺的念頭,甚至是採取自殺的行動, 這些因素可以分為生物因素、性格因素及過去的自殺史。

Q3:自殺的可能生物性因素有哪些?

A:根據臨床研究發現,下列幾種生物性因素可能與自殺有關:

1.大腦功能的失常:長期的腦部功能失常會導致一個人較容易出現自殺的衝動。過去研究指出,血清素是腦部和情緒有關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之一,想自殺的人或自殺身亡的人,在其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少。

2.精神疾病:約有 5090﹪的自殺身亡個案曾患有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 因此若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尤其是憂鬱症或躁鬱症,受到相關的精神症狀影響下,出現自殺的機會也較高。

3.慢性疾病:有些患者因不堪長期身心病痛而尋短見,因此慢性不易控制的疼痛、重複的手術及併發症,或者罹患惡性腫瘤、身體受意外或疾病而變成殘廢等,也都是可能產生自殺的長期地雷。

Q4:自殺的可能性格因素有哪些?

A:性格因素常包括持久性的負面思考習慣、較差的挫折忍受度、不足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技巧、習慣以逃避的態度面對問題、個性比較衝動、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會用比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表現、個性較為依賴、人際關係較為疏離、不容易與朋友建立親密關係等特質,都是容易造成自殺行為的地雷。

Q5:過去曾經自殺過的人較容易自殺?

A:約有 2550的自殺身亡個案過去都曾有過想自殺的念頭或自殺未遂;因此,此因素若與精神疾病結合,則自殺的危險性將大為提高。

Q6:常見的自殺導火線(急性壓力事件)有哪些?

A:可以簡單分為幾個部分來看,包括:

1.個人面對壓力事件,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技巧處理時。對青少年而言,失落事件是常見的自殺導火線,青少年常見失落事件有重大的人生挫折或重要親

密關係的結束:失戀、失業、在學校受到排擠、聯考失常、父母因意外驟然過世等。

2.目前正經歷許多負面情緒的時候,包括悲傷、難過或生氣等。

3.身邊有人自殺身亡,讓個人有模仿自殺行為的機會,尤其是知名人士的自殺。

4.對正在計畫自殺的人而言,要用來自殺的工具或方法越容易獲得的話,其出現自殺行為的機會也會越高。

Q7:跟自殺可能相關的生活(壓力)事件有哪些呢?

A

1.遇到生活上的困境:例如學業表現不理想或遇到瓶頸、情感上的失落、爆發人際或親子衝突事件等,都是青少年常見的壓力事件;另外還有經濟或社會地位遭受重大的打擊、身體狀況突然變差,健康或外貌上的改變、因酒精或藥物中毒而導致的心智耗弱、判斷力變差等。對這些生活中發生的壓力,若個體不知如何有效應對,因而產生無助感、無望感,便可能促發自殺的動機。

2.負面情緒與負面想法的產生:例如反覆地害怕、擔心、沮喪、無助、絕望等感受接踵而來所產生的憂鬱感,或是自責、憤怒、自殺意念等負面情緒的產生,皆可能成為急性危險因子。要注意的是,對憂鬱的病人而言,當這些情緒發生在憂鬱狀況突然獲得改善或初期病情好轉的時候,可能更容易產生自殺意念。這是當憂鬱症狀中的動作遲緩、疲累因素已改善,但自貶、罪惡感及自殺意念等症狀未改善下,反而可能去執行原本無法實行的自殺行動。

3.同儕間的模仿行為:例如聽到別人談論某人有自殺行為與其方法,或在媒體看到自殺的報導,或經由認同與模仿,在同儕或偶像自殺後也興起自殺意念,加上媒體對自殺案件的不當報導,皆可能加速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產生。

4.自殺工具或途徑的取得方便:在校園中若有非法工具的取得途徑,如非法藥品、致命物品等,皆可能會加速自殺行為的產生。

5.家庭、社會文化的影響:對幼童、青少年、女性與老年人而言,家庭社會中不平等的權力地位與勞力分工,以及家庭婚姻暴力,往往是導致其自殺的生活壓力事件。以女性而言,在家庭中長期感受到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可能變得較被動,對許多人、事、物都感到負面悲觀及缺乏自信;許多女性除了家庭外還有工作,而且普遍負擔家庭中大部分家事;以往在華人社會的脈絡下,女性更常需面對世代之間的角色衝突,如婆媳問題;此外,由伴侶、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所施加的嚴重或持續的身體暴力或精神虐待,都可能導致自尊心及自我價值感喪失,進而衍生出自殺行為。

Q8:自殺有徵兆可言嗎?可能徵兆有哪些?

A:有以下自殺徵兆的人,在短期內較有可能會嘗試自殺,包括:一個人目前的憂鬱程度與自殺意念偏高,都很有可能以自殺來解決問題。教育部所出版的

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中,進一步將自殺的可能徵兆分為語言上、行為上、環境上以及併發症的線索,愈多徵兆愈要提高警覺,及時要介入進行危機評估與處理。

1.語言上的線索:表現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現出來,也可能在其所做的文章、詩詞或圖畫中表現出來。

2.行為上的線索:

A.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

B.出現相關的學習與行為問題。

C.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

D.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3.環境上的線索:

A.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B.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等。

C.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4.併發性的線索:

A.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B.顯現出憂鬱的徵兆。

C.顯現出不滿的情緒。

D.睡眠、飲食習慣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倦、身體不適。Q9:有哪些因素可以保護一個人不自殺呢?                 A: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讓一個人活下來的理由:研究指出想到責任或恩情未了、未來的盼望與未完成的事、或本身信仰宗教的不允許、或者社會道德的禁止、或怕遭受批評、怕死等,是使曾有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者停止執行自殺而想要活下去的主要理由;所以,進入個案經驗中,帶他或她找到最可以讓自己關注且活下去的動力,就能降低自殺的可能性。

2.知覺到社會支持的程度:知識性的支持、實質性的支持(如金錢支持)、以及情感性的支持(如與家人的親情支持)等也是保護當事人不會自殺的因素。

3.若有人陪伴在身邊,也會直接形成保護因子,降低當事人執行或完成自殺的可能性。

Q10:怎麼樣才會讓一個人想自殺呢(自殺行為的發展歷程)?

A:當一個人有了上述的潛在因素,生活中又出現了導火線時,便有可能出現輕生的念頭,甚至是自殺。尤其是當一個人認為痛苦是不可避免、無法忍受與永無止盡的時候,並認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時,常可能採取自殺。

Q11:自殺是解決問題、結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嗎?                          A:自殺也許是解決問題與結束痛苦的一種方法,但卻不是唯一與最好的方法。Q12:自殺新聞對自殺率有什麼影響?

A:國內外研究證實,媒體自殺新聞的報導除了會引發自殺率的上升之外,對自殺事件的報導量愈多,其後之自殺人數也會增加的愈多;且名人自殺的新聞所引起的自殺模仿之影響更是一般民眾自殺報導的 14.3 倍。

Q13:自殺新聞對思想與情緒有什麼影響?

A:國內外研究發現,負面新聞報導會增加人們的焦慮程度與難過的情緒。以台灣地區而言,「南區大專院校學生身心健康關懷小組」於 2004 年的研究發現, 愈常接觸到自殺新聞的人,愈容易對人生感到失望,也愈容易從新聞中學到自殺的方法以及可去的自殺地點;尤其是對憂鬱症狀高的學生,此影響更為明顯。

Q14:自殺新聞中若對自殺手法或地點做詳細的描述,可能會造成什   麼影響嗎?

A:過去有學者提出自殺報導中常對自殺手法做詳細的描述與呈現,就形同是潛在地向大眾展示「如何」自殺。知名精神病學教授 K. R. Jamison 於其著作「夜, 驟然而降-瞭解自殺」中亦提到公眾對自殺特殊方式或地點過度的渲染時, 可能會對脆弱的人選擇自殺方法時有所影響。

Q15:自殺新聞會引起人們的模仿嗎?

A:最明顯的例子即香港在 1998 11 月發生第一起燒炭自殺的事件之後,由於媒體的大篇幅報導,使大眾誤以為燒炭自殺是一種既容易又有效的方法,於是很多人採取類似的方式來自殺,造成燒炭自殺在 1999-2000 年間成為一種新興的自殺方式,佔全部香港自殺方式的 18%;同樣的事件在台灣地區也連續有類似的案例發生。

Q16:是否有什麼樣的人可能容易受自殺新聞的影響呢?

A:依目前研究發現,青少年族群與有情緒困擾的人,如憂鬱、焦慮等族群, 和一般民眾比起來,更易受自殺新聞的影響,因而導致自殺可能性或情緒問題的嚴重度升高。

Q17:我可以如何預防身旁的人受自殺新聞的影響?

A:可從兩部分著手:

1.事前的預防:

協助身旁的人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並培養其擁有積極正向的思考習慣;經常搜集求助管道的資訊,以便及時協助等,皆可有效預防身旁的人受自殺新聞的影響。

2.社會上出現自殺新聞的期間:

隨時瞭解身旁的人對該則新聞的想法與心情。對於有情緒問題者,更應多花心思去關心他,必要時請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

Q18:若身旁有人向我透露自殺新聞已對他造成負面影響,我可以如   何幫助他?

A:首先,要了解對其造成的影響是什麼,並協助其說出情緒與自殺想法;多給予陪伴、支持,盡可能掌握他的情緒狀態、自殺想法的變化及行蹤;若他出現想死的念頭,且想要去做,就要協助他接受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以減輕遺憾發生的可能性。

Q19:目前有其他國家實施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準則嗎?

A:例如美國、英國、澳洲、奧地利、愛爾蘭等許多國家皆已制定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規範並行之已久。

Q20:制定媒體報導規範真的有效嗎?

A:奧地利研究指出該國自從實施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準則後,媒體很少報導自殺新聞,即使報導也不採取聳動的方式;而自殺人數亦明顯下降。

Q21:自殺新聞該以何種方式來報導才恰當?

A: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 年曾公佈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六不」與「六要」。

1.六不

  1. 不刊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2. 不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3. 不簡化自殺的原因。
  4. 不將自殺過度美化或聳動化。
  5. 不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
  6. 不過度責備。

2.六要

  1. 報導此類事件時應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2. 使用自殺身亡的字眼來取代自殺成功。

  1. 將報導的相關資訊刊於內頁而非頭版。
  2. 突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3.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諮詢專線與社區資源。
  4. 報導危險指標與可能的警訊。

大家可以一起來監督媒體,減少自殺新聞報導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Q&A」。
 
瀏覽數: